【微營銷】 “討好”式推廣后勁不足
來源:醫藥經濟報
最近一段時間,業內人士好像不談“兩票制”、不談稅改就OUT了。在紛紛攘攘的變革期,各種嘗試都不為過,與其空談和空想,倒不如安心做事。
仔細梳理這兩年來關于藥品的大政方針不難看出,國家正試圖塑造新的藥品行業規則,誰能率先適應,誰就有可能成為頭羊,而頭羊一般是不會被殺掉的,因為還需要它來領路呢。
通過企業自查、新版GMP、GSP以及一致性評價等手段解決一部分市場的“劣幣”,給“良幣”以公平的舞臺。通過“兩票制”、稅改等手段打破渠道壟斷,打通藥品流通通路。通過上市許可持有人等制度鼓勵藥品的研發和創新。這些政策基本涵蓋了藥品研發、生產、流通等環節。至于銷售推廣環節,除了受政策影響,還是由市場這只手決定。所以只要能在上述任何一個領域做出成績,就可以立足未來,但一定要專,專業的生產、專業的物流、專業的研發、專業的推廣……
利益和信息搭配
近日,筆者看到一則關于步長制藥學術推廣費用的報道,3年時間花費155億元。在國內,步長算是學術模式比較成功的企業,但依然不是完全在推廣藥品,而是推廣利益,還是靠著利益獲得認可。國內很多類似企業也是如此,表面上看,大會小會一大堆,院士主委代言,論文指南豐富,花費不少。
其實,對企業推廣成績的考驗是,在你沒法給予更多利益的時候、在你不推廣的時候,還有多少人認可你的產品、了解你的產品。國內大多數所謂的推廣不過是討好式推廣,一方面比較被動,另一方面沒有后勁。要做到引領式推廣,就得有內涵!
大多數企業沒有把重點放在藥品內涵的推廣上也有自己的苦衷:一是藥品先天不足,內功不夠硬,只能包裝招式。二是推廣內涵需要更專業的人才,而此前行業培養的大多是情商極高的客情型銷售人才,專業型推廣人才鳳毛麟角。三是選擇專業推廣的道路太慢,時不我待。
事實上,做專業引領型推廣與企業快速占領市場并不矛盾,兩者可以兼顧。很多企業習慣給自己的推廣定位,不管銷售和市場的區別,不管藥品的特殊性,也不管地域,甚至不同網點醫院的區別,要求上下一體,嚴格執行,一條道跑到黑。
誰說一個企業不能有兩種推廣模式呢?可以通過一種模式快速打開局面,在保持一定強度的持續推廣的同時,導入專業型推廣,讓兩者有一個銜接。
立足臨床需求
利益和信息葷素搭配,但這種信息絕不是填鴨式的,要立足于臨床需求,挖掘產品內涵,從而實現專業型推廣。我國創新藥品較少,內涵先天不足,但并不是沒有。尤其是一些中成藥,更是潛力無限,選擇一個方向深挖。比如經典的藿香正氣水,只要企業貨源等其他服務到位,筆者相信,不用大力推廣也大有人用,難怪太極集團僅銷售經銷權就達2.2億元。
然而,經典的藥品畢竟不多,而且廠家競爭激烈。又如康緣藥業的茯苓桂枝膠囊,雖也源自古方,但不如藿香正氣液那樣婦孺皆知??稻壦帢I便根據藥品本身的特點,深挖婦科病癥,進一步主攻子宮肌瘤等常見病癥,效果姑且不論,至少給人一種???、專業的外在形象,在保守治療的子宮肌瘤等患者中,茯苓桂枝膠囊的普及度非常高。企業的宣傳推廣并未投入太多,達到了事半功倍之效。
國內很多企業模仿外企的推廣方式,卻徒有其表。有的國內企業不惜投入重金,鼓勵醫生發表論文。但僅僅為了發表而發表,很少考慮論文的設計和選題,論文的嚴謹度和深度也遠遠不夠,給臨床參考的價值大打折扣。
反觀外企,雖然論文數量不見得很多,但是篇篇見血。甚至有些外企一篇論文就足以撐起一套宣講的PPT。所以,推廣要想做專,要從細節著眼,不能得過且過,更不能自欺欺人,言必有據,引起共鳴。別人能以你的依據捍衛自己的論點,就是真正地實現了引領式推廣!